
《草原放牧》教学设计 课题 草原放牧 单元 第二单元 学时 1学时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欣赏课 执教者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简谱)四年级上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板社 册次:上册 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及学业要求 提示:只填写与本节课有关的新课程标准内容。 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素引起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对常见节拍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能听辨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感知、辨别常见旋律的进行方式,认识不同的节奏型,并用动作、图示等做出恰当的反应;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这些要素的特点。 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提示:1.核心内容2.相关内容3.音乐风格4.音乐表现要素5.音乐体裁与形式 6.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等。 《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1973年由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和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根据蒙古族儿童龙梅、玉荣小姐妹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创作的,乐曲结构独特,采用民族传统音乐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结构相结合的形式,中西结合,在西洋乐器的烘托下,充分表现琵琶乐器的独特魅力,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全曲共有五个乐章,不间断地连续演奏:1.草原放牧;2.与暴风雪搏斗;3.在寒夜中前进;4.党的关怀记心间;5.千万朵红花遍地开。本课选用的是第一乐章“草原放牧”,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E羽调,2/4拍子,旋律灵活跳跃,速度较快,具有舞曲风格,描绘了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第二主题运用了蒙古民歌“长调”的艺术形式,音调宽广,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自由悠长,描绘了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表达人们对家乡草原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 学情分析 提示: 1.对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2.对音乐表现要素和情绪的把握3.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把握 学生已具备基础的音乐听辨能力。如听辨速度,力度的变化,对情绪的影响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能力以及需要拓展的能力进行设计,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能够听辨乐曲中音乐要素的变化,并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基本会视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 学习难点 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各乐段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学习目标 提示: 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具体准确精炼可操作可评价, 要体现出核心素养落实与提升内容。 1.能够听辨和对比两个主题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上的变化,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欣赏《草原放牧》,领略琵琶音色的魅力,感受蒙古族小姐妹愉快的放牧情景。 3.会视唱A乐段主题旋律的谱例。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提示:包括需要预习的内容,思考的问题,调查收集的资料等。 学习策略 提示;学习模式学习方法 通过肢体律动感受音乐要素,并表现音乐。通过设计问题来分析并学习A乐段主题。通过与AB乐段音乐要素的对比来加强两个主题音乐的学习。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 1.教师播放动画片片段《草原英雄小姐妹》,并设置问题。 2.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及三位作曲家。导入《草原放牧》。 1.认真观看动画片。思考老师的提问:动画片讲述了什么故事。 2.观看,听讲。 1.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一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聆听引子部分。 聆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