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11550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127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重点 1.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难点 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怎么会有脚步?时间的脚印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去寻找答案。 二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三、析题、确定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题目《时间的脚印》就先声夺人,引发了我们的兴趣。 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拟人。痕迹、印迹、踪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 究竟哪里潜藏着时间的印记呢? 大家自读“阅读提示”回答: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作者在文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明确: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理清本文清晰的说明脉络;语言:品析生动有趣语言。 出示学习目标——— 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四、发现时间的脚印 默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独句段分别是哪些?结合其它语段的内容,思考这些独句段中哪些语段起到了承上或启下的作用?你能由此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吗? 明确:独句段:1、5、7、11、13、18、22、24、27 承上作用:“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启下作用:“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承上启下作用:“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与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文章的层次: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小结: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五、探索时间的脚印 1.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说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运动规律:岩石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