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露和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从露、霜和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根据观察、分析,作出关于露和霜形成原因的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得到关于露和霜成因的相关信息。 4.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露和霜的成因有浓厚的兴趣。 2.能以事实和实验数据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于降低霜冻灾害的重要 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露和霜的成因。 2.了解预防霜冻的科技手段的应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 1.根据先前的探究和生活经验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坚持实验的客观性,并能够通过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古人曾说“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转眼,秋又凉了一度”,古人还说“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两句诗中都描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中一个节气,而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象,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一般是每年公历9月8日左右。在白露时节,清晨会出现露珠。师:那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以古诗和二十四节气引入自然界中露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实验探究 1.探究露的形成 师:请大家分析露珠出现的环境和条件,猜想露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生:露珠出现的天气都较冷,空气潮湿,所以露珠的形成可能与水蒸气遇冷凝结有关。 师:请大家按照教材的提示进行实验验证吧! 教师出示实验方法: (1)往干燥的烧杯里加入适量冰块和水。 (2)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3)观察并记录 学生分工合作,记录实验数据。 师: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师:请大家试着描述其成因。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在烧杯外壁凝结成小水珠。 师: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 生: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首先分析诗句中出现露时的场景及条件,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并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2.探究霜的形成 师:关于深秋的另一个节气,古人曾这样说:“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你知道这里说的是什么节气吗 这种自然景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这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一般是每 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师:根据诗句的描述和先前的探究,试猜想一下,霜是怎样形成的 生1:水在0℃开始结冰,所以我推测,当气温低于0℃时,水蒸气就会变成固态,也就是霜。生2:我们认为,霜是地面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遇冷结成的。 师:请大家按照教材的提示进行实验验证吧! 教师出示实验方法: (1)往一个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装入一些冰块。 (2)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 (3)观察杯壁有什么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师:请大家与同伴一起分享实验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黑色的金属杯外侧结成一层冰晶。师:根据实验现象,试着描述一下,自然界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 生:当温度在0℃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 师: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的过程被称为凝华。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设计意图:从对比露珠形成的过程和古诗的描述中获取信息,作出假设,然后根据教材提示进行实验,总终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能够锻炼学生小组合作、自:探究的能力。 三、应用拓展 如何预防霜冻 了解霜冻霜 的出现,是温度骤降导致的,温度的突然下降对农作物的伤害也非常大,低温会使植物细胞间隙中的水形成冰品,并继续夺取细胞中的水分,冰晶逐渐扩大,因此不仅消耗了细胞水分,而且引起原生质脱水而使原生质胶体变质,导致植物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