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35161

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66467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诊断,版无,PDF,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泸州市高2021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 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 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 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赜感慨道:“今人不会读 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情经典的道要原 因在于不晓文义。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在他看来,读 不懂经典的号一个原因在于心思纷乱。程颐说:“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二程 遗书》卷十五)。根据他的观察,思绪纷杂,心不宁静,乃是读书人的通病。 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 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千佳句而心生欢喜, 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 有发生。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去研读,探求其中的微言大义,最好是朗读甚至背通出 来.不断咀嚼品味,反复加以遭思。读书时保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遇到不懂之处,不妨暂且糊置,不 必妄加评论。事实上,阅读经典、研究经典,不仅需要有“韦编屡绝絨现穿;口诵手钞那计年”那样的苦 读精神还需要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那样的淡定从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 增加,经典当中的精妙义理就有可能慢慢呈现出来。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 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 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 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 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 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芳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 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董妙的体验。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 越来越沉闷,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救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所以,阅读经 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光明日报》) 高三·二诊语文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