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50773

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393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轩中有光 心中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涵咏,体会语淡情浓。 2.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 3.学习本文善于描写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诵读涵咏,体会语淡情浓 教学难点: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人是感情的动物,人也是怀旧的动物。人们常常在怀旧当中引发强烈的感情。正因为人们喜欢怀旧,所以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的遗憾,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愁绪。而最容易让人怀旧的就是那些承载着人的记忆和情感的旧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睹物思人”。 正因为人们看到旧物最易触动心怀,所以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伤,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失落。今天我们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一篇托物寄情的古文。 【导入设计二】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你知道哪些有深意的书斋?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梁启超的“饮冰室”,鲁迅的“绿林书屋”。 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 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爱请人到书斋闲谈,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饮冰,一词源於《庄子 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寓意对国家社稷忧虑焦灼之情。后来,南朝宋人鲍照在《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中就说:“饮冰肃事,怀火毕命”,来表现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的惶恐情态。 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后来满清立宪失败,梁自号“饮冰室主人”,以示“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之慨。 绿林,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2.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