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62197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245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二,答案,8课
  • cover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演变历程。 ▲ 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发展的特点 ★ 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对封建社会的双重作用、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养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德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2.法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周:《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2)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3)文化领域诸子百家争鸣。 表现:郑国子产“铸刑书”引发一场争论。 思想主张: 儒家: 代表 时代 治国思想 治国手段 特点 孔子 春秋 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者无敌” 以理服人 以礼为主 (王道) 孟子 战国 ①性本善;②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 代表 国别 治国思想(实践) 治国手段 特点 韩非 韩国 ①性本恶;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③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以力服人, 以刑为主(霸道) 商鞅 秦国 ①颁行法令,奖励耕战;②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③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4.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1)秦朝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特点:严刑峻法 (2)汉朝 汉朝初年,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引礼入法)”。 特点:春秋决狱、重教化、以经注律 (3)魏晋时期 ①主要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法律解释,以经注律。 ②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③表现: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时对《魏律》进一步减省;魏晋时期,“十恶”等纳入法律条文或制度;律令儒家化(纳礼入律)是最重要的变化。 (4)唐朝 ①编纂《唐律疏议》 A.唐高宗永徽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B.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②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特点:礼法结合,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5.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朝代 法律实践活动 宋朝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 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