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6230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史实与镜鉴:探究史论中的史识——精读《过秦论》联读《五代史贪官传序》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3次 大小:213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考,史论,联读,过秦论,精读,史识
  • cover
文言文阅读专题 史实与镜鉴:探究史论中的史识 ———精读《过秦论》,联读《五代史伶官传序》 【专题解释】 精读《过秦论》,联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梳理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探究作品蕴含的作者历史观,感受他们的济世情怀。 【预习任务】 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梳理两篇文言文,解决字词疑问,疏通文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1. 两篇文章分别记载了哪些历史事实?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 探讨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3. 从事实和结论出发,探讨作者的历史观和情怀。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任务一 梳理史实,明确结构 导入: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同学们看看,《过秦论》都记载了哪些史实?请列表梳理。 表达 方式 历史事实 阶段 人物 事迹 叙述 秦孝公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奠基 惠文、武、昭襄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发展 孝文王、庄襄王 国家无事 始皇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桂林、象郡,北筑长城却匈奴。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金城千里。 鼎盛 陈涉 山东豪俊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灭亡 议论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任务二 还原情境,讨论效果 讨论一:你认为贾谊创作《过秦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 评述秦的过失,揭示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 身处盛世的贾谊,总结秦国盛衰得失的教训,为统治者提供施政经验,维护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论说的目的是让统治者明晓道理。 讨论二: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你会被打动吗?为什么? 示例 1: 会。理由如下: (1)从思想内容看,总结了秦灭亡的原因:推行暴政,不施仁义。这符合历史真实。 (2)从篇章结构看,先极写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盛势;接着写陈涉起事反秦,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灭亡;最后据题立意,因叙而议,得出结论。文章结构严谨,剪裁得当,笔笔设伏,层层照应,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3)从修辞运 用看,善用衬托对比,极力渲染秦的强大,反衬它的易亡;虚 张六国合纵的声威,反衬秦人的善攻;备言陈涉的卑微弱小, 与六国的煊赫强盛构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秦朝灭亡的基本原因。 (4)从文章气势看,铺陈夸张,文笔酣畅,感情充沛,气 势磅礴,带有战国纵横之风,会被折服。 示例 2:不会。理由如下: (1)从思想内容来看,只是总 结了秦灭亡一个方面的原因,秦灭亡还有其他原因,根本问题 是体制政策不符合历史的发展。 (2)大量的夸张成分,给人感 觉不真实。 (3)部分历史不真实。 小结:从思想内容看,总结了秦灭亡的重要原因,也体现 了贾谊居安思危的责任担当。从篇章结构看,先叙述史实,后 自然而然得出结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中间充分运用了衬 托对比手法,层层铺垫,其实力悬殊,而陈涉却轻易击败了秦 朝,让人不能不深思其中的原因。最后,文章气势磅礴,情感 充沛,使人折服。总之,不失为千古名文。 第二课时 任务三 梳理表达,赏析效果 1. 梳理《五代史伶官传序》记叙和议论的内容,讨论这样安排的效果 表达方式 历史事实 阶段 人物 事迹 叙述 庄宗 接受遗命,灭燕,灭梁 兴盛 庄宗 仓皇出逃,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 衰亡 议论 结论(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结论(2):祸患常积于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