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检测七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写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张华同学参观了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了解到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谷壳、稻叶和木屑等相间组成的混合堆积,经鉴定属人工栽培稻。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可推测河姆渡原始居民( ) A. 食物来源丰富 B. 已会制造石制工具 C. 进入农耕生活 D. 自然环境非常险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了解到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谷壳、稻叶和木屑等相间组成的混合堆积,经鉴定属人工栽培稻”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谷壳、稻叶等组成的混合堆积层,说明当时河姆渡人已栽培水稻,已经进入农耕生活,C项正确;材料食物只涉及水稻,无法得出食物来源丰富,排除A项;材料没有石器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已会制造石制工具,排除B项;材料涉及河姆渡遗址发现水稻等信息,没有涉及自然环境如何,无法得出自然环境非常险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神话传说与史实,下面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 A. 女娲补天 B. 大禹治水 C. 阪泉大战 D. 长平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史实即历史事实,是实在反生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死。长平之战是具体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阪泉大战都属于神话传说,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3. 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材料反映了(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禹是夏的开国君主 C. 启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 D. 夏朝开始实行了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及禹崩,虽授益……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天子之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选A;B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信息,排除D。 【点睛】 4. 社科院版《中国通史》记载:“鲁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原来商朝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此材料说明 A. 分封制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 B. 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 C. 西周只在商朝故地进行分封 D. 周公创立了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可见,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故B正确;从材料可知受封的对象为宗亲,无法体现功臣,故A错误;西周分封疆域广阔,不止于商朝旧地,选项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材料中没办法体现周公创立了分封制度,故D错误;故选B。 5.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禅云,诸侯尽西来。”为这一现象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是() A.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统一 B. 商鞅变法效果显著,实现国富兵强 C.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网罗天下英才 D. 秦国战争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人民渴望统一、秦王的雄才大略和战争策略都不属于物质基础,排除ACD项。故选B项。 6. 有学者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