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89879

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9张PPT)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679586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孟子·梁惠王上》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思考其现代意义。 知人论世,走近“亚圣” 了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不是孔子的徒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人生经历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家道中落,到孟子这一辈就成了社会平民阶级,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称为“孟母三迁”,《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人生经历 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宣扬“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思想主张 社会政治方面: 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其中“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思想主张 人性方面: 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思想主张 价值观方面: 他强调舍生取义,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①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 养浩然之正气,寡欲以养心。(大丈夫人格)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仁心、仁政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 《孟子》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孟子与其他各家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纂,是儒家经典。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孟子》 到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