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区域认知:结合实例,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2.综合思维: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形成的原因。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 探究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思考] (1)分析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 (2)分析两地区的景观体现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1)海陆位置的不同。 (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1)差异性:地球表面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区域。 (2)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整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性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地更替 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 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 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比较明显 下图为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自然带②→④→⑤变化的基础是( )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洋流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自然带②→④→⑤的变化是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反映了水分的变化 自然带②→④→⑤的变化是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基础是水分 [尝试解答] C 1.图示法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a~h表示不同的植被带。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陆地干湿地带性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 D.c→f→g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