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00678

1.13黄疸 教案(表格式)-《诊断学》同步教学(人民卫生版)

日期:2025-04-29 科目: 类型: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237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13,黄疸,教案,格式,诊断学,同步
  • cover
授课时间 第 四 周 星期 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常见症状 第十三节 黄疸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层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黄疸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熟悉黄疸的概念及伴随症状;了解黄疸的发生机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对黄疸患者进行系统问诊。 3.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及解决方法 黄疸的概念、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解决办法】: 结合流程图进行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加以突出和强调,利用形象的流程图充分展示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表现,让同学记忆深刻。 细致讲解,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黄疸的发病机制。 【解决办法】:利用课件结合板书、流程图等的方式讲解发病机制,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生动化,形象化。 教材分析 许有华、樊华主编,诊断学.十三五规划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卷网-,2019.8 教材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难易度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函盖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及方法: 1、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以形象直观的图片、流程图,动画、结合板书的教学模式,强调重点、讲清难点。 2、图示法、启发式:利用流程图的形式讲解黄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将抽像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启发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 3.互动式教学:在该教学方法中,开头就展示出一张黄疸的图片,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在讲解发病机制时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其回顾病理学中机制,运用提问、归纳等方法,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提升、并加以综合利用有很大的帮助。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现场授课部分 第一篇 常见症状———十三、黄疸 【导课】 展示黄疸的图片,引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问题一:这两只手有什么区别? 问题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导课的目的】:图片导课,设疑、启兴、点题、启发学生思考。 一、概念 黄疸的概念: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授课要点及方法】强调胆红素浓度增高,和皮肤粘膜发黄的特征性改变。 病因与发病机制: 体内胆红素的形成来源主要为血红蛋白。 红细胞破坏→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进入肝脏内质网→结合胆红素→大部分经胆管进入肠道,细菌脱氢→尿胆原→大部分氧化后形成尿胆素→可以顺血流进入肾脏排除叫尿胆素-→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叫粪胆素→小部分在肠内吸收到肝脏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肝肠循环。 1.溶血性黄疸: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UCB,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力,导致血中UCB浓度增高而引起的黄疸,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肝脏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下降 ,UCB升高;正常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成CB, CB - -部分从胆道排泄,一部分经受损肝细胞返流入血。 另外,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水肿及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返流入血,血中CB升高,导致黄疸。 3.胆汁淤积性黄疸: (1)肝 内胆汁淤积:肝细胞对胆酸摄取、转运和排泄功能障碍,以致胆汁成分(胆盐和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2)肝外胆汁淤积:胆道梗阻时,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循环,而致黄疸。 【授课要点及方法】复习胆红素代谢的知识,用箭头图讲授不同类型黄疸的病理生理改变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临床表现 溶血性黄疸 1.临床表现 ①黄疸- -般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②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 不同程度的贫血; ③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茶色),粪色加深,严重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