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课时间 第 2 周 第2次 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第一篇 常见症状咯血 授课学时 1学时 授课层次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解释咯血的定义;鉴别咯血和呕血;阐述病因及临床表现,理解伴随症状与疾病的关系技能目标:对咯血能进行正确问诊,养成良好的诊断思维过程。素质目标:结核病的诊治在我国已早有认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具备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咯血定义及鉴别诊断【解决办法】:结合图片解释抽象的概念:在授课过程中加以突出和强调,利用图片展示咯血的临床表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便记忆。结合表格详细讲解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 教学难点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解决办法】:利用课件结合板书、图片等方式讲解发病机制,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生动化,形象化。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难度符合学生接受程度,是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授课对象分析 学生已具备解剖、生理等学科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且对临床医学知识好奇且求知欲强,希望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未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无临床经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持久。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图片的方式引导呈现本节课讲授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能直观理解授课内容,再通过提问法、讨论法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七节 咯血【导课】 通过《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剧照和卡通图片导入课程【导课的目的】:设疑、启兴、点题、启发学生思考。定义:咯血(hemoptysis)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的出血,经咳嗽由口排出。少量咯血时,可仅表现为痰中带血。大咯血时,血液从口鼻涌出,严重者可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死亡咯血与其它部位出血的鉴别口腔与鼻咽部出血呕血 呕血与咯血的鉴别:呕血:病因--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损害、胃癌等 血色--棕黑、暗红,有时鲜红 出血前症状--上腹不适、 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呕出 血中混有物酸碱反应--食物残渣,胃液呈酸性 黑便--有,呈柏油样 出血后痰性状--无痰咯血病因-- 呼吸道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癌、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等 血色--鲜红 出血前症状--咽喉痒、咳嗽、胸闷等 出血方式--咯出 血中混有物酸碱反应--混有泡沫、痰液。呈碱性 黑便--多无,除非咽下 出血后痰性状--常有痰中带血病因与发生机制 支气管疾病: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发生机制:损伤支气管粘膜、病灶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粘膜下血管破裂 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在我国,首要原因为肺结核肺结核咯血发生机制: 少量咯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 中等量咯血:病变侵蚀小血管破裂 大量咯血:空洞壁小动脉瘤破裂或继发的结核性 支扩动静脉瘘破裂 心血管疾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先心病入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等。 发生机制:肺淤血造成肺泡壁或支气管内膜毛细血管破裂。支气管粘膜下层支气管静脉曲张破裂。其 他: 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障及其他凝血机制异常疾病 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 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白塞病、Wegener肉芽肿 妇科病--气管、支气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四、临床表现1. 年龄与生活习惯: 青壮年→肺结核、支气管扩张、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40岁以上+长期大量吸烟者(20只/日x20年)→支气管肺癌、慢支炎 儿童慢性咳嗽伴少量咯血与低色素贫血→ 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有生吃石蟹、蛤蜊、蝲蛄者 →肺吸虫病 2. 咯血量: 小量→100ml以下/d 中等量→100-500ml/d 大量→500ml/d以上或一次咯血100ml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