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一 中餐烹调技艺概论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烹调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烹调的起源和各时期不同的发展状况。 3. 掌握中国菜肴的特点。 4. 了解中国菜肴各地域的风味流派特征。 二、课时分配 本项目共3个任务,安排8 课时。 三、教学重点 1. 烹调的概念与作用。 2. 中国菜肴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 烹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国菜肴风味流派的形成。 五、教学内容 单元一 烹调的概念、作用 一、 烹调的概念 广义地说,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狭义地说,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洗净、加热调味,包括调味熟食,也包括调制生食。 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技术,专业习惯称“红案”,泛指菜肴的制作。 烹调技艺就是将经过恰当选料,初步加工整理、切配成形的食物原料,通过加热和调味等综合技艺,制成符合预期规格风味要求的菜肴的操作过程。 二、 烹调的作用 1. 杀菌消毒,确保食物卫生,食用安全 2. 分解食物养分,便于人体消化吸收 3. 增进食物色泽,丰富食物色彩 4. 去异增香,促进风味物质形成 5. 改变食物质地,满足口感需要 6. 改善食物外观形态,满足食物造型需要 单元二 烹调的起源与发展 一、 烹调的起源 1. 烹的起源 烹就是对食物原料加热,使之成熟。 2. 调的起源 调就是调和滋味,起源于盐的利用。 3. 烹调技艺产生的意义 烹调技艺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重大的影响及推动作用,同时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中也得到不断提高和改进。 二、 烹调的发展 1. 萌芽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及试种的五谷;调味品主要是粗盐。 夏商周时期,系中国烹饪的发轫阶段。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出现了烘、烤、烧、煮、爆、蒸等烹调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蔬果五谷俱列食谱,鱼虾龟蚌与猪狗牛羊同处于重要的位置;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等。 2. 形成时期 在烹饪原料方面,在先秦五谷、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础上,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得到扩充。张植物油登上中国烹饪原料的大舞台,从而促使油烹法的诞生。 在烹饪用具方面,铁器取代了铜器,并已逐步向轻薄小巧的方向发展。 在烹调方法方面,汉魏时期出现了两次厨务大分工,首先是红白两案的分工,接着是炉与案的分工。在烹调技法上,已广泛应用油炸法、油煎法等。 烹饪理论方面,已经开始把烹调技术作为专门学问而加以研究。 3. 发展时期 此阶段先后经历过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个朝代。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在烹饪原料方面,从西域和南洋引进的品种更多,同时国内食物资源也进一步开发,尤其是海产品用量激增。 炊饮器皿方面向小巧、轻薄、实用的方向发展。 在烹调技法方面,隋唐宋元的突出成就是工艺菜式(包括食雕冷拼和造型大菜)的勃兴。 烹饪理论方面,又出现了一批颇有价值的食疗食谱。 4. 繁荣时期 是指明清时期,是中国烹饪史上第三个高潮,硕果累累。 烹饪原料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更为充沛,从陆产到水产,各种原料无所不用。烹调方法空前增多,工艺规程日益规范,菜点质量更上一层楼。 饮食市场已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全国各地的烹饪体系已经形成,各种风味流派蓬勃发展。 单元三 中国菜肴的特点和风味流派 一、 中国菜肴的特点 1. 取料广泛,选料讲究 2. 刀工精湛,配料巧妙 3. 五味调和,味型丰富 4. 精于用火,技法多样 5. 菜品繁多,讲究盛器 6. 讲究食疗,注重保健 7. 讲究时令,注重特色 8. 中西结合,讲究创新 二、 中国菜肴的风味流派 1. 中国菜肴风味流派的成因 中国菜肴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