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书林漫步 第二单元 读书 爱书 的情结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知识的载体,古今中外的书籍形态万千。让我们漫步其中,探寻书籍设计的严格变迁。 (一)中国的古籍设计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使纸质书籍的出现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劳动者施展智慧与技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书籍设计形态。 1.简册 在竹片上书写文字,并用皮条或绳索连缀起来,称为简册,可自左向右卷起存放。多用竹或木制成。 2.叶子 将一张张纸摞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称为“叶子”,后演变成册页的形式。 3.梵夹装 隋唐时期,受一种狭长的印度梵文贝叶经中间打孔穿绳的形式影响,古人发明了“梵夹装” 4.卷轴装 书写后依轴而卷,称为“卷轴装”。为了方便检索,有时在轴头上挂上一个写明书名和卷数的“签”。 5.经折装 一张经左右反复折合,呈长方形的折子形式。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书页上,糊以尺寸相等的硬纸板或木板作为封面和封底,以防损坏。 6.旋风装 旋风装有两种形式,一是经折装的基础上,将外封纸对折,形成前后相连的整体,如同套筒。二是卷轴装的变形,把书页按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风吹过时,书页翻飞犹如旋风,故称‘旋风装’,也称‘龙鳞装’,曾在唐代短暂流行。 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与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将印有文字的纸页沿相对应的鱼尾纹中缝对折,再依顺序摞叠成方形,将对齐的折缝处粘在包脊纸上,书遂完成。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 7.蝴蝶装 元代的包背装与蝴蝶装正相反,是将书页有文字的一面朝外,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在近书背处打孔,以纸捻穿订。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黏合,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8.包背装 明朝中叶,包背装被线装形式所取代。常见的是四针眼订法,也有六针眼和八针眼的。它形式美观,不易散落,是古典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9.线装 。 由于书籍柔软易破损,多用书函加以保护。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装成函。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四合套”。此外,还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的精美考究的书盒。 10.书函、书盒 简册 卷轴装 叶子 梵夹装 线装 包背装 蝴蝶装 旋风装 经折装 。 (二)国外的书籍设计 国外的文字记录,经历了使用纸莎草纸、羊皮纸等初始阶段。13世纪左右,中国造纸传入欧洲,以及后来金属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成为书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世纪末,威廉·莫里斯的设计理念影响深远,使欧洲迎来了20世纪书籍设计的新高潮。 (二)国外的书籍设计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并用修剪过的芦苇笔在纸莎草制造的纸上书写、描绘,呈卷轴形态。 1.纸莎草纸书 莎草纸,又称纸莎草、莎草片,是为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 莎草纸不是现在概念的纸,只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 纸莎草纸书 2.卷轴羊皮书 公元前2世纪,小亚细亚的帕珈马人用小羊皮或小牛皮研发出了羊皮纸。它比莎草纸要薄且结实得多,并可两面书写。可做成卷轴,也可折叠成册籍。 羊皮纸的出现 埃及托勒密王朝为了阻碍帕加马 在文化事业上与其竞争,严禁向帕 加马输出纸莎草纸。于是帕加马人就 发明了羊皮纸。 卷轴羊皮书 羊皮纸的质地 事实上羊皮纸并不仅由小羊皮做成,有时也用小牛皮来做。羊皮纸两面光滑,都能书写,且书写方便,能够让鹅毛笔的书写呈现饱满的色彩,拿来摺成书本也没问题。比纸莎草纸更加试用,但价格昂贵。 3.拜占庭圣经 早期欧洲的书籍几乎仅限于在修道院等宗教机构中完成,一般装帧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