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70295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9-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71405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三下
  • cover
法治观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 语文试卷 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功善禁 邪为目标。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 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做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 雏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侣导的德政的核心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成之言讲述古代明 材料一: 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甯成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 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成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 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遏到明君,因此脱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 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 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 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表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侣导并不余遗力地追寻社会公平 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 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宇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取材于方铭的著作)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链接材料: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别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 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 (《论语·为政》) 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箱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 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 战?” (《论语·卫灵公》) 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 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种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最》曰“亦余心之所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屈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A.屈原对自己遭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