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82051

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3.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1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5031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大象
  • cover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3课《地球的形状》将研究视角投放到地球上,但是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飞跃,这里不仅是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的过程,更是对地球认知历史的重演过程。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到古代,重演人类是怎样一点点认识地球形状的。教学可通过时间轴的顺序展开,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是符合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的,现在来看也是和肉眼观察的直接经验相符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新的事实被人们发现: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帆船,发现总是先看到桅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月球表面上地球的影子是圆的;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直到现代,人们从太空拍摄到地球的照片,充分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展开研究,并能正确讲述证据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提升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 (1)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感受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通过众多证据逐渐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 (3)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篮球、小帆船模型、纸筒、杂志、有关地球形状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或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师:我们人类和很多动植物都生活在地球上,聪明的祖先一直在探究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这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师: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出示图片) 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 (出示图片) 师:对这样的看法你有什么质疑的? 生:地球很大,向远处看的时候,天还真的就像个大锅盖盖在地上一样。 师:远古年代,人们只能依靠肉眼所见来对地球的形状进行判断,所以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也是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现象的。 师:古人除了观察大地以外,还长期观察天空中的太阳、月球等天体,你认为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1:有可能想,太阳、月球都是球体,我们的大地也可能和他们一样是个球体吧。 生2:古人还认为月亮上面也住着人呢。 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提出问题: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事实证据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知道了地球是个球体。古人和我们一样有很多的疑问,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个球体呢?古人都看到了哪些现象,根据现象他们是如何思考地球的形状的。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实验一: 师:观察海边行驶的帆船,能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1.用橡皮泥做一只帆船,插一根彩色小棒作为桅杆。 2.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让帆船在地球仪上移动模拟航行,观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情况。 3.让帆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 4.比较并解释帆船在地球仪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时所观察到的不同现象,据此猜测地球的形状。 师:通过实验对比,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是怎样移动的? 生1:我们通过让帆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港和出港,发现了由于帆船沿着球体航行,帆船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彩色小棒) ,然后才是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 生2:我们组把帆船放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一直能够同时看见“桅杆”(彩色小棒)和船身。 师:那也就是说,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