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空。(每空2分,满分20分) 1.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 有关,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 有关。 2.张明又与同学一起做了如图实验: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选地“大”或“小”)。由此可以推理:真空 传播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 。 4.图一是通过 的方法减弱噪声,图二是通过 的方法减弱噪声。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5.噪声会对人的 造成损伤。 二、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6.在声音大的工厂、车间周围往往砌上高墙、种植高大树木,仅是为了美观。( ) 7.噪声的来源广泛,如家庭豆浆机打豆浆时的轰鸣声。( ) 8.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玻璃杯,水少的玻璃杯发出的声音低。( ) 9.弹拨伸出桌面短的尺子,声音比较高。( ) 10.敲击同一个鼓,用力敲与轻轻敲,鼓发出声音的强弱会发生变化。 ( ) 11.在月球上敲击音叉,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 12.敲击鼓面,放在旁边的蜡烛火焰没有变化,说明鼓声没有能量。( ) 13.午休时间我们听到的音乐不属于噪声。( ) 14.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比如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 15.根据音叉、水、空气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6.下列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音响振的耳朵疼 B.鼓声使火焰蜡烛晃动 C.音叉被敲后产生声音 17.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 )。 A.推理 B.归纳 C.搜集证据 18.将响铃的闹钟置于真空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闹铃声(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保持不变 19.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物质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铁、水、空气 B.铁、空气、水 C.空气、水、铁 2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的是要想响度大,应该用重锤敲,使振幅变大 B.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声音的音高。 C.隔墙有耳: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固体能传声 21.在青岛市艺术节展演中,演奏者尝试调节吉他琴弦的松紧程度,其实是在调试吉他的( )。 A.音量 B.音调 C.音色 22.敲鼓时,鼓声的强弱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是( )。 A.用力大,振幅小,声音大 B.用力小,振幅大,声音小 C.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大 23.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工人们在公路旁植树造林,可能是想在( )减弱噪声。 A.声源处 B.传播过程中 C.人耳处 24.与污水、废气、垃圾一起被称为污染环境“四大公害”的是( )。 A.光 B.噪声 C.电 D.以上都不是 25.下列做法中,不能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的是___。 A.给汽车加装消声器 B.在桥两侧加装隔音板 C.长期在高音广播下生活 四、注意审题,细心实验。(满分20分) 26.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民所在的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钢尺、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步骤】 ①一个学生用一只手把钢尺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使其发出声音,观察钢尺的变化。 ②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