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88251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269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 cover
新诗观意象,“心诗”品新意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本课为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五首诗短小意丰,均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是在“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在当时具有突破创新的意义。所以,联系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其中的意象“霜风、月光”的意蕴与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蕴有所变化。此处可引导学生回顾含该两种意象的古典诗词。 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以上诗句可见“霜”与“月”给人孤独、凄凉之感,而在新诗《月夜》中却有所不同。诗中“霜风”是“呼呼的”,“月光”是“明明的”,一动一静,一声一色,虽然是寒冷的冬夜(即“五四运动”前夕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新青年作者写出了生命不息,明亮静好的不同意境。后面两句“大树”是“顶高的”,给人以高傲蔑视的姿态。然而并排立着的“我”,没有“靠着”大树,这暗示着诗人追求独立自由,自强自立的意志。在新诗还未被普遍认可的时代,沈尹默创作这首诗在中国新诗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两首诗的时间相近,皆为抗日战争中后期;所处地点相近,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广东。 《风雨吟》全诗有三节,每节两句。其中“风”“雨”“海”“舟”等意象两两组合营造出不同的氛围,风———卷”,雨———奔”。两个动词可见环境恶劣。动荡之猛,气势之盛,翻天覆地,风云变幻。再结合诗人写诗的时间是1941年,处于抗日的中期。时年12月日本从深圳进攻香港,香港沦陷。不难看出这里表面写景,实则写动荡的历史时期。第二节运用两个比喻句,继第一节描绘动荡飘摇的社会形态,为第三节蓄势。“我有年轻舵手的心”,重在理解“舵手”和“年轻”。舵手,即掌舵的人,整条船上把握方向的人。作者身处风卷云涌的大海上,船上舵手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敢于站出来引导人民方向的人,是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而且将身处风口浪尖之上,随时有生命危险。作者有当舵手的心,但是,舵手是“年轻”的。卖油翁说熟能生巧,可作者是没有经验的年轻舵手。在风卷云涌、波涛骇浪的大海上,辨别不清方向,掌不稳生命之船。作者此刻是什么样的状态?此时的诗人不知人生方向而感到迷茫和担忧啊。诗人前面着重描写大环境的动荡,后面一句话表现自己的恐惧与不安。体现了诗人虽经验不足,但力图关心社会命运的积极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口头述说的即兴诗作。一个“墓”字奠定了整首诗灰色沉重的基调。1938年戴望舒去到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且受伤生病。直到1944年作者才出狱。出狱后祖国破碎依旧,此时他的心情,可想而知。得知好友病逝,于是作者前往浅水湾悼念故友。回头来看第一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沉痛至极。六小时,足见两人的友谊的可贵。 第一句就充满着长途奔波的疲惫感,孤寂感。而第二句转为轻盈唯美的画面:“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作者来到墓前却说“头边”,仿佛萧红只是一位沉睡的美人。作者动作轻缓,小心翼翼,生怕惊醒到沉睡的萧红。最吸引眼球的还属鲜艳的“红山茶”。“山茶花”,花语是美丽、稳重。是用来赞美女性的。诗人悼念萧红,选用红山茶,表达了他对萧红的赞美之情。山茶花有白色、粉色、杂色等多种颜色。诗人选择艳丽的红色,多么强烈的颜色,它是生命的张力色。原本灰色的画面因为这一抹红色显得格外生动,充满希冀。仿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