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98538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表格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6185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必修,选择性,2019,高二,生物学
  • cover
第 3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年级 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 2 课时 课题 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碳循环、生物富集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程标准 与本节对应的“ 内容要求 ”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不断循环的规律;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生 态系统中资源;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探究.实践 ” 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 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来看,本节课是继能量流动之后的生态系统的又一功 能。本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材通过日常生活情境引导对碳循环 的探究,构建碳循环模型,进而概括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进而阐释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的关系,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质循环原理解释现象和解决问 题,并进行实践探究。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模型构 建和实践探究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2.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的过程,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碳循环过程,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 (1)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引 入 新 课 【创设情境】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制作的《低碳生活 绿建未来》的宣传 视频,号召大家进行低碳生活。 根据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1.人类哪些活动增加 CO2 的排放?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提示:比如浪费粮食、化石燃料的使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使用、 塑料袋的使用等, 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增加 CO2 的排放, 这些活动会对环 境造成污染,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学 生 观 看 视频, 了 解 《 低 碳 生 活 绿 建 未 2.号召全民低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来》的 情况, 思 考 并 回 答 相 应 问 题。 新 课 教 学 、 生 态 系 统 的 物 质 循 环 【任务 1】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资料 1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 交换。此外, 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 如固定于 煤、石油或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 向大气中排放 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提示:①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是 CO2 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有机物的形式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 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学生 根据 资料 1 的相 关信 息, 结 合教 材中 的图, 思考 并回 答相 关问 题, 分 析生 态系 统中 碳循 环的 过程 及特 点, 构 建碳 循环 模型。 3.结合教材图 3-10,用关键词、线段、箭头等构建碳循环的过程。 4.根据碳循环过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流动形式 提示: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 CO2 ②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 (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提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3)碳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途径: 提示:食物链(网) (4)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提示: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碳循环的形式: 二氧化碳 5.以碳循环为例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提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 6.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