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98743

11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24420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承天寺,夜游,课件,1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做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整体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分文章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阅读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整体阅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层意。 重点研讨 议论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4句)观月赏景。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记叙 描写 重点研讨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重点研讨 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重点研讨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重点研讨 4.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重点研讨 5.这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