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课题 过万重山漫想(作者:刘征) 课时 教学 目的 一、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二、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衔接上下文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 重点 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 难点 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衔接上下文方面所起的作用。 课的 类型 讲授课 教学 方法 讲读法 教具 多媒体 一、课前导入 三峡,是我国名山大川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迷倒了众多文人墨客。 李白曾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喜悦之情:毛泽东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的杰出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通过品读《过万重山漫想》来体会吧! (可分享与长江三峡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料。) 二、题解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基础知识 1.生字词 夔(kuí)门:在奉节县境,扼瞿塘峡,为三峡门户。 耸峙(zhì):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黯(àn)然:阴暗的样子。 怯(qiè)弱:胆小软弱。 攲(qī)侧:倾斜;歪斜。 篙(gāo):撑船或搭脚手架用的竹竿或木杆。 嘁嘁嚓嚓(qī qī chā 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啃噬(shì):一点点地咬、吞。 摧山坼(chè)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抟(tuán):盘旋。 端睨(ní):事情的头绪。 翎(líng)毛:鸟的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suì):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2.作者简介 刘征 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于北京。著名的语言教育家、作家。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在诗坛上,他以《三戒》《老虎耻告示》《移山逸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而发、把握时代、标明方向,写有《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鲫鱼》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诗与杂文外,刘先生着力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育的实践指导以及理论前瞻等方面,广泛参与,写下大量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 3.作品简介 本这篇文章以三峡为线索,借想象和联想歌颂了历史上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物。但是这种歌颂又并非是直来直去的,而是在作者思路的纵横驰骋中一步一步实现的。因此表现在文章结构上,则给人抑扬顿挫、大开大合的感觉。 4.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整体感知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3-9段):“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三部分(10-12段):“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第四部分(13-16段):“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五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漫想的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