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16622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177435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1、了解老子生平、作品及其思想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概括各章主旨。(重点) 3、学习本文论证技巧、写作特色,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难点) 4、批判地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难点) 目标揽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能净他,亦能自净。 新课导入 你知道老子哪些名言警句?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作者简介 学思并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 《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助,的 把…做成 探究文本 主要写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举例论证,列举了车子、器皿和屋室等例子谈“无”的功用,阐述了“有”和“无”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有无相生”观点)的关系。 本段阐述了什么观点 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得到敬重(长久)。它们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形作动,显明 意动,认为正确 形作动,彰显 形作动,得到敬重 代,它们 同“形”,形体 为、做 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比喻论证,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的不良后果。这些行为都是人们厌恶的,不仅使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并不可取。 本段阐述了什么观点 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 名,处所、立身之基 肉体之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