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53534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42831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44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孟子》 目标揽胜 1、了解孟子生平及思想主张。 2、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难点) 4、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重点) 新课导入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作者简介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的基本思想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尽心》上、下卷。 《孟子》简介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写作背景 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 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题目解说 第一部分(开头至“远疱厨也”):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王说”至“王请度之”):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三部分(“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四部分(“王曰:‘吾惛”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初读文本,如何划分段落层次? 激情探究 齐宣王问曰:“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