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59493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239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格式,统编,必修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故都的秋》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题眼、文眼、心眼”三个角度赏析文章 2.感知文章所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及“慢三”韵律节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文眼———清、静、悲凉。 教学难点: 感知文章以清疏、闲静、悲凉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哪一幅图更符合郁达夫笔下的秋?(整体感知)) 二、任务一:赏析题眼 提问:如果把“故都的秋”换成“古都的秋”,你觉得可以吗?说说理由 三、任务二:赏析文眼 (一)寻找文眼 提示:能够统领作者情感或者提示文章中心的词句,叫文眼。 (二)“清”“静”“悲凉”在文章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请同学们梳理文中的意象。 1.清疏之感 (1)清:冷色调的意象 引入:“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提问:为什么是“淡红者最下,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延伸:刘熙《释名》: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 古文人对“清”的追求: 1.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 2.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3.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 小结:有意采用一系列如碧绿、青色、蓝色、白色等表冷色调的词,营造一种清幽、冷寂之感,而非红色带来的浓艳、热烈、喜庆之感。 (2)疏: 引入:《湖心亭看雪》(清·张岱)中有这样几句描绘:“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对应《故都的秋》,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小结: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共写到了三十多处“一”,多表示人事景物的“少”,营造“疏朗、空阔”的意境。 延伸: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有言:画山水不用稿,疏朗秀润,得古人意。原来在作画中也同样讲究留白、追求“疏朗”,这种审美不惟传统文人所有。 2.悲凉之美 提问:除以上意象给人一种清疏之感外,同学们还有哪些感触特别深的意象? 分析: 落蕊:曾点缀枝头的槐蕊,在一夜的秋风后铺得满地,迎来生命的终结;尤其经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是一丝丝扫帚的丝纹,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秋蝉:它的生命不过短短几月,由夏至秋,所以秋蝉的叫声常有悲凉意味。孟浩然有诗写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何况是“衰弱的残声”,它吹响了秋的凄切,也唱响了生命将终的挽歌。 小结:直面生命的衰败,思考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的感受,也是一种美,是一种深沉之美啊! 延伸: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张岱) 3.闲静之味 提问:故都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同学们还有什么地方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吗? 赏读:典型语段3感知“悠闲、宁静”的秋味。 四、任务三:赏析心眼 提问:郁达夫笔下秋的意象或清疏、或闲静、或悲凉,那么郁达夫对这些意象是哀伤,还是喜悦呢? 对应《故都的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延伸小结:《故都的秋》调动了郁达夫深厚的旧学的文学修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传统的现代表达。 五、“闲”趣:“慢三” 朗读感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