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59523

12《拿来主义》教学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96821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拿来主义,教学课件,43张,PPT,统编,必修
  • cover
(课件网) 一双冷眼观世界,一颗热心救国民 ———《拿来主义》 年 级:高一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 课前疑问收集 “拿来主义”的含义 课前疑问收集 “拿来主义”在现实中的误用 课前疑问收集 “拿来主义”是针对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 课前疑问收集 “拿来主义”在当下生活如何运用? 课前疑问调查 课前疑问调查 活动一:理作者思路 活动二:替时代诊病 活动三:为当下开药 活动一:理作者思路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本文的思维导图。厘清作者批判、反对了什么,支持、提出了什么。 破 立 破 立 批判是为“破”,提出是为“立”,本文运用的正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鞭辟入里的观点来源于鲁迅先生对周遭现象的敏感观察。 活动二:替时代诊病 1.那么,鲁迅先生在为哪些时代弊病看诊呢?请同学们深入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病例单。 病例单 病名: 症状: 病因: 危害: 病例单 病名:闭关主义 症状: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病因:实质是文化不自信,惧外 危害: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病例单 病名:送去主义 症状:送古董、送活人,“发扬国光” 病因:鸦片战争以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文化自卑,崇洋媚外 危害:经济衰败,丧失主权,无法给后代留下“礼品” 病例单 病名:送来主义 症状:被输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病因:外国实行的文化经济侵略政策 危害: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对外国文化一味排斥 抛来:无目的,随意的行为。 抛给:有目的,带有某种强迫性质的行为。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抛给=送来≠抛来 为何“送去”是对外国人的讨好,是崇洋媚外,“送给”却是别人强行加之于我们身上的迫害呢?这两个词本应是一来一往,礼尚往来的关系,而在这里,却分明有了高低。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微,地位地下,任人宰割。作为弱国的子民,这一定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难怪他只能说,“我不想举出实例。” 思考 以上病例单,鲁迅先生似乎是在批驳当时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那么“传统文化”是否在鲁迅先生的讨论范围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列材料,说说你的思考。 材料二:《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而在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办美术展览;梅兰芳准备前往苏联演出,该报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材料三:鲁迅一直关心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他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五》当中写道,什么叫“国粹” 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材料一: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充斥着“文化复古主义”的思潮,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群人,主张诵经复古,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还有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兴起,代表人物为胡适,他们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应当完全地学习西方文化。 材料二:《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而在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办美术展览;梅兰芳准备前往苏联演出,该报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材料三:鲁迅一直关心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他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五》当中写道,什么叫“国粹” 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材料一: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充斥着“文化复古主义”的思潮,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群人,主张诵经复古,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还有一股“全盘西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