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59525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4988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格式,统编,必修,上册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一双冷眼观世界,一颗热心救国民———《拿来主义》 教科书 书 名:语文必修上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掌握“先破后立”的驳论文论证方法。 2.通过分析鲁迅如何“为时代诊病”,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准确分辨闭关主义、送来主义、送去主义、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等概念,并能认识到它们的危害。 3.分析“大宅子”的比喻中,面对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并将目光移到眼前,分析当下的某些文化现象,明确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其实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 4.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冷眼看世界,热心救国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明确鲁迅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明确鲁迅写作的针对性问题。 教学难点: 1.厘清“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具体方法。 2.理解“拿来主义”对于当下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以一双冷眼观世界,却一颗热心救国民。今天就让我们来进入他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 情境任务:(根据学生课前疑问而设) 在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大家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疑问。大概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拿来主义的含义;拿来主义在现实中的误用;拿来主义到底针对的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以及拿来主义在当下生活应该如何运用。 针对以上的这些疑问,我制作了一个调查问卷,问卷显示,关于拿来主义的含义理解,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是部分理解了,12%的同学觉得自己完全理解。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针对的外来文化而作。另外,绝大部分同学都认可本篇文章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不知道如何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学习。 活动一:理作者思路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本文的思维导图,厘清作者批判、反对了什么,支持、提出了什么。 大家制作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我们发现,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来绘制思维导图,其实在梳理脉络的时候都能发现,这篇文章运用的是一种先批判后支持的写作方式,先批判也就是“破”,而提出即支持也就是“立”。 所以本文运用的正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同时,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鞭辟入里的观点来源于他对周遭现象的敏感观察。 活动二:替时代诊病 那么鲁迅先生在为哪些时代弊病看诊呢?请同学们深入课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这张病例单,上面包括病名、症状、病因和危害。 第一个病名为闭关主义,症状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病因我认为实质上是文化的不自信,是一种惧外的表现,危害是固步自封,持续下去会造成闭关锁国的后果。 第二个病名叫送去主义,它的症状是送古董、送活人,所谓“发扬国光”。病因我认为是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正不平等条约,导致文化自卑、崇洋媚外。它的危害是首先经济衰败,接下去丧失主权。像文中鲁迅先生所说,我们将无法给后代留下“礼品”。 最后一种病名叫做送来主义,症状是我们被输入了一些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等等,他的病因的实质其实是外国实行的文化经济侵略政策,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这是“送来”的东西,是“抛给”的东西,而不是“抛来”的东西。这个危害是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导致对外国文化一味排斥。 学生对文字很敏感,察觉到了在鲁迅的笔下,“送来”“抛给“抛来”这几个看似相同的词语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区别。 从原文中,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抛给=送来≠抛来 也就是说: 抛来是一种无目的,随意的行为。 抛给是有目的,带有某种强迫性质的行为。 为何“送去”是对外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