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665392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岁月回声——过雪山草地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3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202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一
  • cover
第一单元 岁月回声 ———《过雪山草地》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过雪山草地》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第六乐章。1965年,开国上将肖华为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作《长征组诗》。1965年3月,萧华的这部组诗交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他们合力创作出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场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的革命信念。这首歌曲是对青少年进行树立崇高理想,继承光荣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腔随字走、字正腔圆 能力目标:作品表演的叙事性、艺术性、表演性。 情意目标:体会红军不畏艰险,勇闯难关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情绪。 【救学难点】为歌曲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长征是指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的英勇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长卷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长征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诵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欣赏《过雪山草地》。 初听歌曲 (1)词作者 肖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男,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三部音乐科,长期在中国音协的《歌曲》《调刊》任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过雪山草地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委,代表作品《长征组歌》。 (2)曲作者 战友文工团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共同完成,四人均为我国著名作曲家,合作作品有《老房东查铺》、《战士的步伐》及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等作品 (3)创作背景: 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走过的最艰难的路段。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在雪山草地区域停留期间,红军并没有进行大的战斗,一路追剿红军的蒋介石也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政策,他断定走向雪山草地的红军正走向死亡。红军在翻雪山时遇到的最大威胁是高寒缺氧,而相应的准备又严重不足。 缺少足够的冬衣和御寒的烧酒,加上红军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湘、闽、赣、粤籍,从未经历过严寒气候,也没有翻越雪山的经验,因此造成了较大伤亡。与翻雪山相比,过草地更苦。 草原气候变化无常,红军经过时又正值雨季,恶劣的天气状况和遍布的沼泽地给红军造成了很大困难。这首荡气回肠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此基础上诞生。 分段欣赏 1.《过雪山草地》是典型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原作品通过合唱、独唱的形式来展现红军战士的团结、坚般和勇气,独唱部分顽强坚定,声音透彻、明亮、清晰,这首作品浸透着革命的坚贞和意志,以真挚的情感和民族化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歌颂和赞美之情,无论是旋律还是行腔无一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