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84633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4-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1233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西省,学期,解析,试题,历史,段考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C C B B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A A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则莫不和敬……则莫不和亲”可知,西周时期的音乐重点突出神权的权威,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更加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体现了传统音乐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的改变,故选B项;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殷荐之上帝”是制作礼乐,以献给天帝,是敬神灵,而不是敬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不是重民本,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等级制度逐渐走向解体,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逐渐走向崩溃,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李贽对历史上勇于改革的商鞅和张居正大加赞扬,体现出生活在明朝末年的李贽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期望,故选A项;李贽赞扬的是张居正和商鞅勇于实行变革,且其改革都是支持君主专制制度的,所以并不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李贽确实追求个性自由,但这并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题目主旨是对改革的支持和赞扬,排除C项;李贽本身是儒家思想家的代表,儒家本身是不反对变革的,且上述对商鞅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言论也并未否定儒学价值观,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郭嵩焘的言论将中国的“圣人”之治与西方的民主法治做了对比,并且得出的结论是:“三代以下圣人至公天下”较之西方政治“犹有歉者”,意即即使是圣人之治到“公天下”的境界,其实还是和西方的政治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言外之意是对现实中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充满不满,希望像西方一样政治变革的思想已经孕育其中,故选B项;题干所述表明郭嵩焘已经看到了西方政治的优点和长处,其救亡思想不是新旧杂陈,而是以西方政治体制取代中国传统,排除A项;题干所述仅是就中西方的政治作对比,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没法得出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郭嵩焘的观点是希望改变中国的政治统治,并未有实践,所以不能体现出他贯彻了民主法治精神,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该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匠人为了制作鐻,必须去除浮躁功利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洁净,深入自然中去寻找最好的木材,从而将天地自然的力量巧妙地融入工艺物件中,使看到的人产生出超凡的震撼,这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即天地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统一的观念,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材料中“先秦时期”不符,排除A项;尽管制鐻过程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的体现,但该故事并没有突出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排除B项;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一般主张人是万物的中心,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主宰,而此故事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可知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且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国人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属于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并未明确哪一时期是高潮,排除A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便已开始,当时并未出现政治革新,该说法因果倒置,排除B项;维新变法学习君主立宪制度并未成功,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一党专制,中国近代民主制度并未走向成熟,且材料信息不仅涉及国人在制度方面的探索,还有文化和器物方面,该说法表述不全,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