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689050

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5 科目:音乐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1396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丰富,格式,教学设计,器乐,民间,人音版
  • cover
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几课时 1 1.教材分析 最新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2020年修订版课标指出: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音乐审美活动在听觉体验和艺术表现中进行“作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必修模块之一的《音乐鉴赏》通过以听觉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培养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起重要作用。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卷网-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五节《鼓乐铿锵》。本单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关于“民间器乐”的部分,这是我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别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节的课题以锣鼓乐、吹打乐、鼓吹乐等音乐形式为切入口,借助土家族“打溜子”传统曲目《锦鸡出山》等作品的聆听,以点及面地展现了以打击乐为主的民族器乐合奏的丰富画卷。 《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以锦鸡位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锦鸡出山》全曲下设五个标题,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段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内容。 “打溜子”中国土家族特有的民间打击乐合奏形式,也是中国民间器乐乐种之一。流行于湖南西部和湖北恩施等土家族居住区。“打溜子”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四件乐器演奏。合奏时,马锣奏者担任指挥;头钹、二钹相互配合,经常用闷、亮、侧、跳等多种打法奏出交错的节奏,且速度很快,极富特色;溜子锣,在合奏中与马锣相对应,属于低音声部,起音乐句逗的作用。曲式结构多为二段式,还有三段式、多段式等。“打溜子”节奏丰富多彩,音色对比鲜明,音乐热烈活跃,富于变化,能生动地塑造多种音乐形象,常用于年节喜庆、接亲嫁女等场合。近些年来,也用于音乐会的演出。 学情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知识面、理解力的增长,音乐学习由“感受与欣赏”层面进入“鉴赏”层面,普通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上的提高、深化和拓展。 鉴于此阶段高中生早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不同程度接触过各种类型的民间器乐作品,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音乐风格、音乐类型、音乐体裁以及相应的音乐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生活经验的进一步丰富,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深入挖掘、分析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处于青春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情感也更为敏感、细腻,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因此,此阶段教学更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引导,根据高中新教材、新课标的新要求,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能力、经验和需要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创设科学的教学情景·,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学习重点 (一)聆听《锦鸡出山》,从节奏、速度以及曲式段落上认识其音乐风格,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打溜子”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 (二)分别聆听《锦鸡出山》各个段落,能够准确感知各段落的风格,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区别。 (三)聆听“打溜子”四种乐器的音色区别以及不同演奏手法带来的音色效果,借助音乐语言理解“打溜子”常用的演奏手法。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更多关于中国民间音乐的经典作品和相关知识。 4.学习难点 (一)通过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能准确分辨不同乐器不同演奏的音色和合奏配合的音响效果; (二)熟练掌握各个标题段落的划分,并能够根据教材的谱面提示打出相应的节奏; (三)充分引导学生理解无音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