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8948

2015-2016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5个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128662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5-2016,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
    课件12张PPT。送董邵南序韩愈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藩镇割据一方,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身怀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谋求出路,他欲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本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怀着复杂的心情写此赠序。 背景介绍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郁郁适兹土 (2)、董生举进士 (3)连不得志于有司 (4)怀抱利器 (5)吾知其必有合也 (6)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7)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8)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9)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10)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1)、为我谢曰1、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 2、如果是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况且燕、赵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 3、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燕赵现在跟古时所说的没有什么区别呢? 4、姑且凭你此行去验证吧。 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于其性者哉 3)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 (2)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二读:思考与探究 1.董生想去燕赵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2)怀抱利器 。 (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 2.“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是什么?3.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祝愿,后一句则是语重心长的告诫。 4.韩愈是否赞同董邵南去燕赵?为什么? 不赞同。 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 因为河北乃是分裂势力最猖獗的地方,董生却欲为其所用,实无异于助长了分裂势力,而危害国家统一这是韩愈一贯反对的,同时担心董生此去前途,所以劝勉他小心从事。 答:三段话,作者用意一层深一层,层层相连,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含蓄、巧妙地表情达意。5.本文三段话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小结 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祝福,勉励董生有所遇合,后表示担忧、告诫,主旨在于,用委婉的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对董生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同时又给他提出一些政治上的忠告。 B.作者充分肯定了古代风俗与现代风俗的不同,并分析了它们不同的原因。 C.作者认为唐宪宗很英明,每个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出来做官。 D.文中的“望诸君”“屠狗者”指的是隐于市井的豪侠之士高渐离。 A4.下列各项对本文内容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董生考中进士后,为求官职碰了一次壁,便准备去河北求官,作者就写了这篇序送给他。 B.作者开头第一句看似在称赞河北,实际是暗中否定今日的河北,透露这个信息的是“称”前的一个“古”字。 C.作者之所以认为今日“燕赵之地”无“感慨悲歌之士”,原因是“风俗与化移易”。 D.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而作者是坚决主张削平藩镇、实现大一统的,如果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因此本文从根本上是反对董生游河北的。 A课件22张PPT。父亲的谜语父亲的谜语 人们都说母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儿女的成长;人们都说父爱像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