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45365

哲学6.第3课第2框课件《努力把人生理想变为现实》

日期:2025-04-07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76875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哲学,3课第,课件,努力把人生理想变为现实
  • cover
(课件网) 教学课件 基础模块 哲学与人生 第3课 第二框 努力把人生理想变为现实 追求人生理想 第一单元 立足客观实际 树立人生理想 导哲理 1 学哲理 2 悟哲理 3 用哲理 4 怎样把人生理想变为现实? 总议题: 1. 导哲理 诗朗诵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想一想:在你心中,什么是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2. 学哲理 阅读教材第21页“阅读与思考”,思考以下问题: 青年习近平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人生理想的树立、践行对青年习近平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子议题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 解析 “跳蚤关”: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青年习近平进村不久后,就习惯了,像当地群众一样,提起裤腿抖跳蚤,蹲在长木凳上抓跳蚤,无论如何叮咬,也可以酣然入梦。 “饮食关”:城里来的娃,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他便咽得下、吃得香了。他后来回忆说:“直到今日,我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生活关”:青年习近平从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依靠别人,到在这里什么都学,后来还能自己捻羊毛线、补衣服。陕北农村成了习近平生活的“第一课堂”。 “劳动关”:一个城市少年没在地里做过活儿,陕北的冬天,天寒地冻,挖地时,一 头下去,震得人手掌生疼。他手掌上磨起的泡烂了又好,好了又烂,直到变成生硬的老茧。两年后,他拿到了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思想关”:开始时,青年习近平感觉自己和农村格格不入,但很快调整了过来。乡村社会是淳朴的,干活好坏是当地人评价一个人最直接的标准。谁干活实在,不“耍奸儿”,谁就靠得住,就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他的吃苦耐劳,乡亲们看在眼里,把他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乡亲们这样评价他这后生真能受苦!” 在延安插队时,习近平闯过了这“五关” 《梁家河》精选片段|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梁家河到文安驿,一个来回30多里,社员买日用品步行去一次得花大半天时间。这个事一直让习近平惦记着。梁家河普及沼气后,他就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事。 村子里有人会铁匠手艺,习近平想:“何不让他发挥特长,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于是,梁家河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成立了铁业社。 按习近平的谋划,铁业社实行定额管理,完成定额任务后还可获得提成。铁匠和农民一样记工分,免费给社员修理农具,额外制造的农具可以卖给县里的农副产品公司,增加集体收入。 这样做的好处也看得见,社员需要农具,不用跑到文安驿,直接到铁业社来就可以了。这方便了群众,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文安驿公社的一份统计报表显示,1974年这个铁业社共打制农具1500件。 按照这个思路,习近平想出了许多发展的点子。 1. 你还知道哪些青年习近平为人民做实事的故事? 2. 想一想:青年习近平是如何树立、践行人生理想的? 含义: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用: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一经确立就会对人的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提供前进动力,指引人生方向。 新知学习一:什么是理想 阅读教材第22页“相关链接”,讨论: 面对生活的压力,适当的“躺平”有助于身心健康,但“躺平”不是目的,更不能“消极躺平”,我们要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理想与现实关系上的两种误区。 你怎么看待“躺平”现象?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一种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用不切实际的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