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52501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14551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
  • cover
(课件网)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革命烈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其创作作品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北平的秋天没有一样不令你满意的。”   ———老舍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郁达夫 江南的   : 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 初读课文 结合下列问题,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1、在首尾两段后写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   2、对故都的秋景,作者有“想象之景”和“实写之景”,分别找出来。(其中对“实写之景”要尽量全面而精练地进行概括。)   3、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故都的秋的特点。 1、首段———向往 尾段———眷恋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8月17日晨郁达夫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笔成文,并一写就是传世经典,这固然源自高超的写作技巧。技巧的背后则是郁达夫特有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 讨论明确 2、   想象之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讨论明确   实写之景: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3、故都的秋的特点: 讨论明确 清 静 悲凉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故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创作背景 秋 晨 小 院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唱 秋 雨 闲 话 胜 日 秋 果 秋 景 五 图   从这些秋声秋色中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意境,更看到了一个落寞的知识分子的身影,从他对秋的眷恋、陶醉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内心的追求,此时此刻,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颠沛流离之后的郁达夫,他正企求内心的安宁和清静。   每个人都需要这份宁静! 小 结 秋天是郁达夫的秋天, 郁达夫是秋天的郁达夫。 故都 的 秋 秋景是 客观现实 对故都北平的眷恋是主观感受   1、课文中的故都秋景涉及到了“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和实写之景,作者是如何取舍的?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2、在《故都的秋》中,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