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58538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1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3411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教学设计,表格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问题研究 如何 “藏粮于地” 教学目标 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剖析历史和现实“藏粮于地”的案例。 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1。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2. 2。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1。剖析历史和现实“藏粮于地”的案例。 2. 2。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如何才能做到"藏粮于地" 【环节一】 “藏粮于地”的含义 “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广义上看,它有三层义。一是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二是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三是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以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问题1:“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区别? 答:“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土地的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兼顾的长期利益,而“藏粮于仓”强调的是粮食储备,兼顾的是短期利益。 一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均需要投入,“藏粮于仓”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的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 三是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问题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努力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环节二】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藏粮于地”基于以下认识:一是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二是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提出的必要性是我国耕地退化和污染严重的现状,可能性是我国现阶段粮食生产及国内外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问题3: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①因长期实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策略,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总体上未再出现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②我国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问题4:“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答:“藏粮于地”可以保障和提升耕地的质量,耕地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5: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 矛盾: ①我国粮食库存量不断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 ②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高于进口粮食,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 意义: ①通过“藏粮于地”,适当减少粮食库存量,减少仓储成本;充分参与国际市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实行耕地休耕轮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