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60315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4-05-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7次 大小:2832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解析,必修,选择性,统编,历史,高二
  • cover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结合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探讨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结合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了解其历史背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起步 (1)背景: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国民党政府已被推翻。 (2)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 (3)地位:开始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曲折发展 (1)背景 a.政治: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b.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步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 (2)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3)过程 a.初创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成就:通过一系列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①            》等法律。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破坏:“②       ———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新时代 (1)背景 政治: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③       。 经济: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④          建设。 (2)成就 a.初期建设:制定了以1982年宪法为代表的一批法律,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b.形成体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⑤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年底,⑥           法律体系形成。 c.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意愿。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1)内容: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成就:各个领域涌现出杰出代表。 (3)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4)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改革开放以后 (1)政治保障:中共中央的指导与鼓励。 (2)主要内容:“⑦            ———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⑧     、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1994年,中共中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⑨          》。 3.新时代 (1)成就: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⑩       。 (2)地位: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文化大革命 ③社会主义法制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⑤依法治国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⑦五讲四美三热爱 ⑧文明城市 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⑩核心价值观 【概念阐释】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