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蛋白质工程的实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改造蛋白质及生产新蛋白的方法,形成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思路,概述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渗透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关系,认识到蛋白质工程是根据人类需要生产目标蛋白,是基因工程的延伸技术; 3.讲解蛋白质工程的多项应用实例,让学生认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蛋白质工程的概念与原理。 2.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 1.蛋白质工程与于基因工程之间的联系。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血友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手段的介绍。资料: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种类不同,血友病有多种类型。其中,甲型血友病最为常见,占80%以上。甲型血友病患者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Ⅷ(简称FⅧ )。患者大多需采取注射FⅧ进行预防性治疗。凝血因子Ⅷ来源: ①从血浆中分离提纯; 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 提问:天然凝血因子仍存在蛋白稳定性差、易降解、产量低等诸多问题。如何开展后续研究和改进? 【任务一】材料分析: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X-晶体衍射实验等技术认识到成熟的F Ⅷ由5段肽链组成,共含2332个氨基酸,其结构如下图: 研究过程中还发现,A2区内部多个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带有较多电荷,影响了活化过程中A2区与A1区或A3区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了凝血活性与热稳定性。 根据材料,你能否提出一些后续研究的思路?我们可否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实现FⅧ的改良? (思考2分钟) 【学生答案】 小宇:破译凝血因子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通过人工化学合成,替换对应的氨基酸,再进行活性和稳定性检验。 乐乐:改变凝血因子基因序列,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其表达出“新”凝血因子…… 【教师讲解】(由学生评价上述两个思路的优缺)直接改变蛋白质结构的操作技术难度大;无法遗传给子代,且难以持续生产。改变基因更加容易,且可遗传给子代,可实现持续生产。 【知识衔接】通过讲解基因表达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进行逆向思维。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蛋白质功能进行预期设计,通过改变多肽链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等实现蛋白质结构的改良,进一步推演mRNA序列、改造基因结构。 同时介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改造所需要依赖的的工具,例如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蛋白质晶体结构;晶体学技术———获得蛋白质的结晶体;计算机技术———建立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等。 【任务二】拓展思考:若经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将F Ⅷ的A2区272位的谷氨酸替换为丙氨酸,可提高凝血活性与热稳定性。请尝试模拟基因序列的推演过程。(思考2分钟) 【教师讲解】明确目的序列后,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或在原基因基础上改造(如: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等)来获得改造的目的基因。详细介绍定点突变中的重叠延伸技术,如图示: 【任务三】新知建构:教师梳理案例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1、基因工程的局限性: (1)只能产生自然界已经存在的蛋白质; (2)天然蛋白质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的研究 3、提出蛋白质结构改造思路 4、改造编码的基因结构 5、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蛋白质的生产 根据上述梳理,尝试归纳蛋白质工程的概念。(思考20秒) 【教师归纳】蛋白质工程的概念: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关系作为基础,通过设计和改造基因,从而改变氨基酸序列,最终获得特定功能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 与基因工程的联系: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 【拓展】近30年以来,科研人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