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稳态失调 根据实验结果完成教材P8的讨论 (1)就加入的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事例1:pH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更像缓冲液 肝匀浆 自来水 磷酸缓冲液 (2)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不同 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3)根据模拟实验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机体能维持pH的稳定。 生物材料的pH变化较小,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 (4)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尝试解释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缓冲对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①由一种弱酸与该种弱酸的碱性盐组成。 ②既能抗酸,又能抗碱,有缓冲作用。 (1)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时: ①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 结果: CO2 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过多的酸。 (2)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Na2CO3+H2CO3→2NaHCO3 结果: 过多的 NaHCO3 由肾脏排出,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以NaHCO3/H2CO3为例 ②H2CO3→H2O+CO2↑。 缓冲液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稳态失调 2 复习与提高 “酸碱体质理论”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理由如下。 ①该理论中的“酸碱体质”概念模糊,在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中都没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分法。 ②该理论认为身体偏碱就是健康的,其实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命题。内环境相关知识显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的正常pH稳定在7.35~7.45,呈弱碱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康身体的每部分都偏碱性。例如,胃液呈强酸性,尿液呈弱酸性,阴道分泌物也呈弱酸性。 ③该理论认为,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这是颠倒因果关系。在临床中,的确有很多酸中毒(pH低于7.35)的情况发生,但这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如利尿剂) 或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腹泻)而出现酸中毒。 ④该理论认为,若要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这也没有科学根据。食物虽有酸性、碱性的区分,但内环境相关知识表明,普通食物不可能引起内环境的酸碱度变化,因为人体内存在缓冲系统可以自动调节pH,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若日常饮食受该理论影响,将可能导致人体营养失衡,由此会引发更多疾病。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成员 6h 10h 12h 14h 18h 21h 母亲 37.0℃ 37.0℃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 37.1℃ 36.9 ℃ 自己 37.1 ℃ 37.1 ℃ 37.4 ℃ 37.5 ℃ 37.3 ℃ 37.1 ℃ 事例2:体温 1. 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差别? 3 .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思考: 2.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有差别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但不超过1 ℃。 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结论: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是定值吗,这说明什么? 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②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项目 英文对照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1 U/L 9 60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12↓ U/L 15 45 葡萄糖 GLU 10.96↑ mmol/L 3.9 6.1 糖化血清白蛋白 GA 33.7↑ % 10.8 17.1 肌酸激酶 CK 126.0 U/L 38 174 肌酸激酶同工酶MB MMB 1.9 ng/ml 0.6 6.3 乳酸脱氢酶 LDH 173 U/L 140 271 甘油三脂 TG 2.21↑ mmol/L 0 1.7 总胆固醇 TCHO 5.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