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68494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527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cover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复习卷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凡有景点处,即可产生景观书写的模式化可能;而最常见、最基础的景观书写模式,是“焦点模式”。所谓“焦点模式”,即在特定时间点聚焦某个空间点而形成构图。古人本有“时景”之说,意谓“景则由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萧驰据此指出:“对中国景观传统而言,由特定地理方位与特定时间交汇而形成的具体‘时象’或许是最具特色亦最重要之一项。”这提醒我们,艺术作品中的“焦点模式”必须具备“时间点”和“空间点”两个要素,才有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 ②白居易笔下的孤山寺,苏轼笔下的望湖楼,都曾被“焦点模式”眷顾。比如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写暮色的“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刻画了具体时间点中的空间点。苏轼名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也是选取了特定的时间点(雨后、醉后)和空间点(望湖楼下)。再如“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这是对湖面景物和风俗的细腻捕捉。由此辐射到了更广阔的湖面,比如放生池在望湖楼西北方向,位于白沙堤北岸,而荷花、献花女、木兰舟则可能散布在水域的任意角落。苏诗的妙处在于:他没有让景物全部变得清晰,而是聚焦于当下切近区域,让其他景物陈列在广大的背景区域,随时听候调遣。这种写法,正是典型的“焦点模式”。 ③然而,无论是在白居易还是在苏轼手中,“焦点模式”都没有成为最具特色、最成体系的书写模式,因为在白居易和苏轼的时代,西湖“景点”本身的丰富性和体系性尚未建立起来。当“焦点模式”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停留在散见各处或零星迸发的状态时,另外两种模式主导了白、苏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 ④当白居易在湖面泛舟时,如果没有注目于孤山或白沙堤,他的眼睛往往处于“失焦”状态。如《答客问杭州》:“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此诗首尾二联是套话,中间四句依次写山、湖、城、船。这样的诗,读起来琳琅满目,但从景观学来看是支离破碎的;它们是诗人在充分了解杭州之后,站在制高点进行俯瞰和想象的产物,而不是感官细节的准确记录,因此呈现出全面但模糊的景观风貌。“全景模式”体现了郡守意识、史官意识、地志传统的综合影响,对于提高西湖景区的独立价值与美学品位而言厥功至伟,从而帮助白居易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然而,“全景模式”不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因为它倾向于取消景物之间的纵深关系和时间关系,而着重表现平面关系。 ⑤两度官杭的苏轼也对“全景模式”应用自如,尤其体现在有美堂吟咏中。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作《有美堂记》,奠定了北宋人书写有美堂的心态基础和审美基础:“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可见,郡守意识、地志视野、全景模式,成为“有美”二字的标准解释。苏轼官杭期间也遵循此种习俗。比如《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这个冗长的诗题比诗歌二首本身更富有画意,后者只有一联写西湖景观,且极度敷衍:“凭君遍绕湖边寺,涨渌晴来已十分。” ⑥如果苏轼沉迷于有美堂宴饮及“全景模式”书写,他就不可能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如前所述,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对“焦点模式”有新的发展,呈现出初步的体系性书写,但是当他写到第五首时,苏轼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深情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