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71777

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0次 大小:666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8课,辛亥革命,学案,答案
  • cover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学习目标】 1.概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及结局,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2.归纳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认识其对辛亥革命的指导意义。 3.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理解其原则和地位。 4.概括辛亥革命后的中外势力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1.辛亥革命:广义的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表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条列斗争。狭义的单指武昌起义。 2.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戊戌变法雷同。 3.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4.立宪派: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有国内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在国外,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 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5.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和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学习过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结合第一子目思考革命派,立宪派,清政府分别是如何挽救社会危机的?结果怎样? 清政府 1901年,“新政”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未取得太大进展,加剧了社会矛盾,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 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8月,清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 有利于政治的近代化,但是一场骗局,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立宪派 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转而支持革命。 革命派 组织上: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提出三民主义 军事上: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 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阅读教材P118二三段内容概括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结果。 时间:1911.10.10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阅读教材P118-P119总结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间、地点、人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目的、内容,影响) 3.阅读教材关于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材料1: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 全国各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