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 1.4《植物与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阶段,本课将围绕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展开探究性学习。在前三课奠定的动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拓展至植物世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同样依赖于特定环境条件才能正常生长与繁衍。在第一部分的头脑风暴活动中,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他们思考植物是否像动物一样需要特定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发他们对植物生态需求的探究兴趣。 第二部分则侧重于实践与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途径,如实地考察、访谈专家或查阅权威资料,搜集有关植物生存需求的实例和证据,具体了解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类型等多种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专题阅读,以《高山与植物》为例,使学生了解更为具象化的环境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比如海拔高度变化导致的温度梯度如何决定不同植物种类的垂直分布格局。第四部分则是知识的归纳与内化,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汇总和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共同讨论植物如何适应并塑造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最终达成共识:不同的植物适应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是因为环境提供了它们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诸如阳光、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六年级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增强对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还能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应该已经学习了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了解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功能,如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等。他们可能对植物的需求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植物如何适应复杂环境条件的具体细节不甚了解。六年级学生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能够通过观察、记录、比较等活动,深化对环境适应性的理解。 学生们在之前的科学课程中可能参与过简单的实验和调查活动,有一定的观察、记录和信息整理能力。本课中,他们将通过调查、采访和查阅资料,进一步提升这些实践技能。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是一个直观且贴近生活的主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尤其是在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的特色植物时,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够通过调查、采访或者查资料的方式了解植物的生存需求。 (2)科学思维:知道栖息地为植物提供了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基本生存条件。 (3)探究实践:知道不同植物的生存需求不同,因此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4)态度责任:初步树立保护生物家园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植物生存需求的记录表、阅读卡片《高山与植物》。 (2)活动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调查、采访或者查资料的方式了解植物的生存需求。 难点:知道栖息地为植物提供了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基本生存条件。 六、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①激趣引入:视频展示多姿多彩的植物。 师:从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植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生1:我发现植物多姿多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生2:热带雨林里生活的植物叶片偏大,温带生活的植物叶片稍小,寒冷地带森林里的植物叶片最小。 生3:有的植物喜欢阳光,有的植物不喜欢阳光。 生4:有的植物喜欢水,能够生活在水里,有的植物耐旱。 ②提出问题。 师:从这些信息里,我们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生1: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植物,这是为什么呢? 生2:动物需要合适的栖息地,植物也需要合适的生长环境吗? ③作出假设。 师:植物也需要合适的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