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02853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共46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16434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46张,社会生活,经济,历史,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回顾 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与共性 农业 以家庭式个体劳作为主,魏晋南北朝和中世纪欧洲庄园式劳作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师徒传授;欧洲中世纪行会制度下的手工业 ———共性:手工劳动,管理相对宽松 1、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学习聚焦 知识回顾 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一、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 1.工厂制度的特点: 工厂是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有组织地集中劳动的场所。工厂制度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①机器生产全面取代手工劳动;拥有固定而庞大的厂房; ②各生产部门协同劳作、生产效率高; ③推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工场制度的特点 一、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 1.工厂制度的特点: ①机器生产全面取代手工劳动;拥有固定而庞大的厂房; ②各生产部门协同劳作、生产效率高; ③推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工场制度的特点 一八六六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一、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 1.工厂制度的特点: ①机器生产全面取代手工劳动;拥有固定而庞大的厂房; ②各生产部门协同劳作、生产效率高; ③推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工场制度的特点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 一、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 1.工厂制度的特点: ①机器生产全面取代手工劳动;拥有固定而庞大的厂房; ②各生产部门协同劳作、生产效率高; ③推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工场制度的特点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受雇于曼市棉纺工厂的操作人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1832年) 一、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产生的背景: 海外殖民扩张,不仅刺激了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且也推动了工业组织的进步。为了满足海外市场越来越大的需要,西欧企业主创立了“分配加工制”,即分散的手工工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买商制度(putting out)。不久,分散的手工工场又发展为集中的手工工场,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雏形...手工工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