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803050

(核心素养目标)2.6 地震 教案设计

日期:2024-11-2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9547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目标,地震,教案,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地震》教案设计 课题 地震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科学思维:了解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探究实践:搜集并整理关于地震的资料,运用简单材料模拟地壳运动,知道这种运动对地表的作用。态度责任: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知道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 重点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 了解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过程 聚焦问题 出示地震图片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有些地震会给地表造成破坏,给人类带来灾难。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科学实践 (一)推测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地震时会伴随着剧烈的晃动。 地震更可能是地球内部活动产生的。 地球里产生了很大的力量。 地震的源头一般都在地球内部。 可以结合我们上节课所学。 地震强大的力量导致地表形态发生了变化,这种力量到底是不是来自岩石层? 如何更真实地模拟地表形态? 观看视频 我们的实验材料有:不同颜色的纸板和塑料膜。 首先,将不同颜色的纸板叠放在一起代表岩石层,然后用双手在桌面上向中间挤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下来,再把纸板拿起,向中间挤压,同学们看看又有了哪些变化? 最后,在塑料膜的两端用力向两边拉伸,直到塑料膜断裂。同学们又有了哪些发现? 交流:同学们,在三次实验中有哪些感受 纸板和塑料膜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结: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都能感受到岩石层挤压和拉伸产生的力量,同时纸板和塑料膜所代表的岩石层出现了隆起、凹陷、断裂等多种地表形态变化的情况。 同学们结合之前的模拟实验,仔细观察在这些情况下,地表的形态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其实地球内部物质在不断地运动着,地下的岩层也不是钢板一块,很多地方都有裂缝,大的叫做断层。如果断层一侧或两侧的岩石突然发生移动,就会产生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的很远,改变地表形态。 怎样避震 为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和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预测: (1)在日常生活中,楼道等安全通道应避免放置杂物。 (2)平时要准备好应急救援包,及时更换过期药品。 (3)切勿靠近易倒塌的建筑物。 (4)互帮互助,协助受伤的。 (5)地震发生时就地避险,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 (6)震动间隙或停止时,应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 拓展应用 拓展与应用:张衡地动仪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防范地震的?阅读资料,谈谈你对张衡地动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资料: 张衡(78 — 139)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经过长期的认真观察,发现地震时悬挂的物体总会出现摇晃,据此制成仪器,可以验证地震的发生。公元132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并于134年在洛阳成功地测到陇西地震。可惜,张衡地动仪的原件在汉末战火中遗失,仅在史书里留有记载。 张衡的科学思想和实践对19世纪末世界第一台现代地震仪的诞生产生过重要的启迪作用。鉴于张衡地动仪在科学发展史上的杰出地位,在过去的近百年间,国内外曾提出过多种它的复原模型。近些年,我国组织了对地动仪的科学复原研究,2008年复原出新的地动仪模型。 在专业振动台上,可以观察到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它只对地震波的水平运动有反———吐丸,而对非地震的干扰振动没有任何反应。 当然,地动仪复原模型仅仅是对原物的模拟,而不是原物。相信今后对张衡地动仪的研究还会不断深入。 作业布置 尝试设计一个避震游戏,或者做一次避震演习,检验我们的避震知识吧! 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_____的形式传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