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04181

撷取民俗元素,细品家乡情味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30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撷取,民俗,元素,细品,家乡,情味
  • cover
撷取民俗元素,细品家乡情味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单元,《社戏》是小说,《回延安》是诗歌,《安塞腰鼓》和《灯笼》是散文,这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祖国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又不只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因而本单元的教学还应该尽力于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在探究民俗文化的同时,兼顾文学鉴赏教学。 二、单元目标 1.通读四篇课文,分析、比较四篇课文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从民俗、风情等角度梳理出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寻找文本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赏析四篇课文各自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情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意蕴,并学会迁移和运用。 3.开展以“家乡民俗”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家乡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的认知,体会不同地方独特的生活方式蕴含的地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单元核心任务 撷取民俗元素,书画家乡民俗 四、单元教学总时长 两周 第一课段 撷取民俗元素,梳理行文思路 一、学习目标 1.通读四篇课文,找出文中的“民俗文化”要素,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也可以独自设计思维导图。 2.从人、物、民俗、风情等角度感悟作者的情感意蕴。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撷取“民俗文化”要素,梳理文章行文思路 要求:结合课前预习任务,了解四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再次默读四篇课文,圈画出文章中具有“民俗文化”的词、居、句、段,梳理课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行设计,合理即可。 小说《社戏》中体现了绍兴的民俗风情,描绘了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请你梳理文本内容 2.《回延安》中含有许多陕北地方文化特色的元素,如服饰、物产等,描绘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并且诗中运用了不少陕北口语,请仿照示例,完成下表。 3.围绕“好一个安塞腰鼓”梳理《安塞腰鼓》的行文思路。 4.请你按照提示完成《灯笼》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 活动二:从人、物、民俗、风情等角度感悟作者的情感意蕴。 要求:结合活动一梳理出文本信息和行文思路,立足文本,从人物、情节、生活场景等方面去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意蕴。 问题设计如下: 1.在《社戏》中,作者塑造了一群在江南水乡淳朴民风濡染下的纯朴可爱的人,如双喜、阿花、桂生、六一公公等,你最喜欢哪一位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2.《社戏》文章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豆”是在什么情况下吃的豆?好吃吗?这“戏”是怎样的一出戏?好看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好豆”、“好戏”的理解。 3.《回延安》这首诗直接抒情直白而热烈,间接抒情意蕴隽永含蓄,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和“信天游”的表现形式,揣摩诗人蕴含的情感。 4.大声朗读《安塞腰鼓》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豪迈、粗犷、刚劲有力,并用下面的句式梳理课文内容。 好一个 (填写概括特点的词语)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用文中的语段)。 并小组讨论:这场酣畅淋漓的腰鼓表演,传达出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5.《灯笼》这篇课文通过“灯笼”这一小小物品,展现了哪些民俗现象?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意义? 第二课段 赏析语言特点,探讨写作技巧 一、学习目标 品读四篇课文,关注每篇课文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从选词炼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别探讨四篇课文的写作技巧。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品味《社戏》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社戏》语言明澈清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