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818544

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8325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中职,中国历史,2023,高教,学期,高一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T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演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只有由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前言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以高昂的激情歌颂革命,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中华共和国”。他写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军》一问世,各地争相翻印,销售量超过百万册,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 目录 2. 武昌起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中华民国的建立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的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实施“新政”,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军”,鼓励发展工商业,废科举、办学堂,改革官制等,由于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这些“新政”并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的背景 辛丑条约 新政 编练“新军” 鼓励发展工商业 废科举、办学堂 改革官制 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新政”并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的过程 孙中山首先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出身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近 代教育。他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和同学讨论时局。曾上书李鸿章,陈述治国大计,但遭冷遇。甲午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等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全国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随即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等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孙中山后来称赞此次起义“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的过程 甲午战争爆发 孙中山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后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林觉民 林觉民,福建闽县人,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举事前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与妻书》信中,林觉民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与国家前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