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选择了长安作为王朝的都城 B.都开创了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 C.都确定了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 D.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答案】D 【解析】根据“隋朝和秦朝”结合所学可知,秦二世时期,因暴政发生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所以隋朝与秦朝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D项正确; 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 开创了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的是秦朝,排除B项; 隋朝确定了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和隋朝的认识。 2.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提高了底层人民的素养 C.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ú)。”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隋朝的建立 B.大运河开通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白居易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隋朝的建立,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安史之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以下名言中,最能体现唐太宗重用魏征的原因的一句是( ) A.“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C.“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体现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思想。唐太宗时期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C项正确;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是指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不符题意,排除A项;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符题意,排除B项;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履舟”体现了唐太宗对老百姓的重视态度,不符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