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33029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29333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2019
  • cover
(课件网) 法律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 教化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相辅相成 1、了解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理解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 一)夏商西周时期 ———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1、德治思想的产生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思想的产生 夏商周: 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 均为习惯法 特点: ①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②由贵族掌控,有明显的阶级性质。 1、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新型地主阶级崛起; (1)政治: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战争,礼崩乐坏; (2)思想:学术下移,百家争鸣,诸侯国君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与法 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 ———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儒家、法家之争。 (1)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 子产作刑书 法治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旧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 学派 治国思想 理论依据 评价P63【学习聚焦】 儒家 孔子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不过度消耗民力 性善论 孟子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 法家 商鞅 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性恶论 韩非 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及激烈的战国,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法治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2)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 儒家与法家之争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秦汉时期———引礼入法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②汉朝制成《九章律》,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律令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 礼法对立 德主刑辅,礼法融合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 (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1)原因: 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2)特点: 以经注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3)目的: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1.法律:编纂《唐律疏议》 (1)过程: (2)影响: (地位)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律 删繁就简 (唐初)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