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息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 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 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本课从生活中引出信息的概念,通过具体事例归纳信息的特征,再通过具体信息的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为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方式,锻炼学生的选题、分析、表达能力。在教师提问点评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与鼓励。对于本节课来讲,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教材分析] 《信息与社会》是青岛-出卷网-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1课,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此,本节内容有两部分:一、信息与社会;二、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结合案例分析,能够正确识别信息,为以后能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奠定基础。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典型例子,并设置了探究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这对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的设计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拓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注重创设高度真实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掌握实用的、易迁移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以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本节课,教材结合了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习理解复杂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从浅到深,从理解层面到知识层面逐步的深入,并结合控制的思想来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习的目标,三维目标明确,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课从生活中引出信息的概念,通过具体事例归纳信息的特征,再通过具体信息的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为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方式,锻炼学生的选题、分析、表达能力。在教师提问点评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与鼓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课型:新授课 1课时 [学情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是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