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55215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2次 大小:2917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 cover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朝: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特别提醒】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作“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输籍定样,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7.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 田土、房屋。 【特别提醒】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9.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酋、里长。 2.基层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1)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 (4)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5)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特别提醒】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 家庭 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统治者通过保甲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