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7901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1367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泻万丈(xiè) 惩罚(chěng) 惨白(cǎn) B.飞来横祸(héng) 胸膛(táng) 浆液(jiāng) C.白桦林(huá) 丰饶(ráo) 浩浩荡荡(hào) D.辗转反侧(zhǎn) 云鬓(bìn) 喷涌(yǒ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我以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蹿冰…… B.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C.这时我听到故乡在招呼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招唤着我。 D.旅途上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闻/爷娘/唤女声 B.万里/赴/戎机 C.安/能辨/我是雄雌 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4.默写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工作的几句诗是: , , , 。 (2)《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的诗句是: , 。 (3)《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5.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班上有些同学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语文老师捉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中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 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侯”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琴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瘟”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灵猴。猴的形象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有删改) 6.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3分) 7.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8.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守 桥 葛俊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