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92035

10.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451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0.2,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10.2《师说》同步练习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 ”。 (2)《赤壁赋》中,苏轼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以“ ”一句表明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以“ ”一句强调万物和我们皆可永恒。 (3)“花白的头发”这一意象常常用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在古诗词中有这样的诗句,如“ , ”。 二、小阅读 2.阅读《师说》,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 结语语气一个比一个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情感更强烈。 D.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起来感心 动耳。 3.《师说》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