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898867

4.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2-2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442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原子核,结构,模型,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来源:学.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会预设枣糕模型会出现的轨迹,再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发现矛盾,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方法:模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知识复习———电子的发现 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自从1808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不能再分的。 直到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板书)提出了原子是可分割的。电子的发现是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是近代物理三大发现之一(X射线 放射性 电子)。汤姆孙也由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奖,被称为“电子之父”。 二.新课学习 (一)粒子散射实验 1.提出问题 电子发现的同时也诞生一个新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物质是不带电的,也就是原子是电中性的,而电子带负电且质量很小,可见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部分且具有大部分原子的质量,这些带正电的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是如何分布的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猜想建模(西瓜模型) 咱们物理学研究中有常用的方法叫模型法。发现电子后,关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原子模型,最有影响的模型之一是:汤姆孙提出的一种模型 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球体,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于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一颗一颗地镶嵌在球内各处的一个个同心环上。 这个模型和我们生活很多物体都很相似。比如梅子布丁、枣糕、西瓜。汤姆孙原子模型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梅子布丁模型、枣糕模型、“西瓜模型”。 因为西瓜模型很符合人们的日常认识,又解释了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还解释了原子为什么发光等等。 一切看似都很完美,1903年出现一个小插曲。勒纳德做了一个实验,使电子束射到金属膜上,发现速度较高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由此人们想到:难道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3.实验验证(粒子散射实验) 西瓜模型到底对不对呢?我说了不算,你说也不算,科学仅仅有猜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实验验证。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后,他的学生卢瑟福就想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可是如同这个西瓜,你想知道它内部的结构,怎么办? 切开!对,可是由于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一般的方法无法打开它。卢瑟福想到有效的方法:利用高能粒子去轰击原子。 为什么选择粒子?从质量和速度分析 带正电,电量是电子电量的2倍,质量约是氢原子的4倍,约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从放射性元素中放射出来的粒子动能很大,射出速度达107m/s,不折不扣的高能粒子。α粒子打到荧光屏上能产生一个闪烁的亮点,可用显微镜观察。 所以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学生进行了用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即 粒子散射实验。 (2)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粒子打在金箔上,由于金原子里的带电体会产生库仑力,一些粒子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就是粒子的散射现象。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粒子所占的比例,就可以推知原子中电荷的分布情况。 (3)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图片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图。 放射源:放射物质 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能放射粒子。 金 箔:厚度极小,可至1微米(虽然很薄但仍有几千层原子)。 荧光屏:玻璃片上涂有荧光物质硫化锌,装在显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